央行发出警告:上亿年轻人该"警醒"了,降杠杆的时候于到了!
2025年3月18日,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发布的《中国家庭杠杆率风险评估报告》引发广泛关注。报告显示,截至2024年底,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已攀升至67.3%,较2019年上升了15.6个百分点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35岁以下年轻人群的杠杆率高达83.7%,远超全国平均水平,已接近国际警戒线。
这份报告指出,年轻人负债主要来源于房贷、消费贷、信用卡以及互联网平台借贷等多种渠道。90后、00后群体的债务风险尤为突出,47.2%的年轻人月供支出占月收入比例超过50%,超出国际公认的30%安全线。过高的债务负担已严重影响年轻一代的生活质量和消费能力,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隐患。
央行此次警告并非空穴来风。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2024年第四季度的调查数据显示,90后人群平均负债12.8万元,00后平均负债8.3万元。虽然绝对数字不及中年人群,但负债收入比(债务总额与年收入之比)已达到2.7倍,创历史新高。
更具体地看,年轻人的债务结构呈现明显特征。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,35岁以下人群债务中,房贷占比56.3%,信用卡及消费贷占比28.7%,互联网平台借贷占比10.5%,其他类型占比4.5%。这种"举全家之力买房"加上"超前消费"的双重压力,让许多年轻人陷入"钱景"难测的困境。
从微观视角看,年轻人高杠杆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。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何德旭在最新研究中指出,高企的房价是年轻人负债的主要推手。2024年全国一线城市住房价格收入比高达21.3,二线城市为16.8,远超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。为了在大城市立足,许多年轻人不得不背负30年房贷。
消费主义盛行也是重要因素。中国人民大学消费经济研究中心2024年报告显示,90后、00后群体的消费倾向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,平均边际消费倾向达到0.83,而80后为0.72,70后仅为0.65。简单说,年轻人每增加100元收入,就会有83元用于消费,储蓄意愿明显偏低。
信贷可及性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年轻人借贷行为。央行征信中心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底,全国个人征信系统收录的信贷账户数达到18.7亿个,比五年前增长了143%。各类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纷纷下沉市场,降低准入门槛,使得借贷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。
对比国际情况,中国年轻人的债务问题同样值得警惕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(OECD)2024年报告指出,在发达经济体中,年轻人(25-34岁)的负债收入比平均为1.8倍,而中国已达到2.7倍。虽然绝对数额低于美国(平均负债3.1万美元),但考虑到收入差距,中国年轻人的实际负担并不轻松。
高杠杆对年轻人产生的影响已经显现。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的调查发现,有29.3%的年轻借款人曾出现逾期还款情况,8.7%的人因还款压力导致生活质量显著下降,4.3%的人因债务问题出现心理健康问题。这些数据表明,过度负债不仅是经济问题,也已成为社会问题。
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指出:"年轻人高杠杆现象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。高房价挤压了年轻人的创新创业空间,过度消费则削弱了未来发展潜力。"这种判断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。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调查显示,负债率超过70%的年轻人,创业意愿比平均水平低45%,人力资本投资(如教育培训)支出比平均水平低32%。
金融风险隐患也不容忽视。苏宁金融研究院2024年报告指出,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就业压力增大,年轻人债务违约风险正在上升。35岁以下人群信用卡和消费贷款的不良率已达2.1%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.6%。如果经济进一步下行,这一比例可能迅速攀升。
对年轻人而言,降杠杆已是当务之急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、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晓蓉建议,年轻人应将债务收入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,最好不超过40%,避免因债务过高而影响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。
怎样才能有效降低个人杠杆率?专家们给出了四点建议:
第一,建立科学的消费观念。江西财经大学消费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秀香教授建议:"年轻人应遵循'量入为出'原则,避免'超前消费'和'攀比消费'。"她的研究表明,66.3%的年轻人高杠杆行为与不合理的消费决策有关。简单说,要分清"想要"和"需要"的界限,抵制消费主义诱惑。
中国人民大学消费心理学专家张卓教授补充道:"消费应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,而非沦为身份象征或情绪补偿。"他建议年轻人采用"72小时冷静期"策略——对于大额非必需品购买,先等待72小时再决定,这可以有效减少冲动消费。
第二,优化债务结构。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钟伟指出:"并非所有负债都有害,关键在于区分生产性负债和消费性负债。"前者如用于教育投资、创业或优质资产配置的贷款,可能产生长期回报;后者如用于日常消费的信用卡透支和消费贷款,则应严格控制。
数据显示,年轻人负债中消费性债务占比过高是主要问题。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,35岁以下群体消费性债务占总债务的39.2%,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.6%。改善债务结构,提高生产性负债比例,是降杠杆的理性路径。
第三,提升财务素养。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2024年研究发现,财务知识水平与个人债务风险呈显著负相关。具备基本财务知识的年轻人,过度负债概率比缺乏财务知识的同龄人低47%。
该研究主持人、清华大学教授何佳建议:"年轻人应掌握基本的预算管理、债务规划和投资知识,树立正确的金钱观。"具体来说,建立月度预算、定期追踪开支、设定财务目标都是提升财务健康的有效方法。
第四,增加收入来源。中国人民大学劳动经济学教授赵忠建议:"在控制支出的同时,更应积极拓展收入渠道,提升核心竞争力。"他的研究表明,拥有多元收入来源的年轻人,财务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,债务风险大幅降低。
随着数字经济发展,兼职、副业、技能变现的机会大大增加。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,2024年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超过2亿人,其中35岁以下年轻人占比达到68.3%。通过发挥专业技能、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增加收入,是降低债务压力的积极选择。
从政策层面看,控制年轻人过度负债也已成为监管重点。2024年下半年以来,银保监会先后发布了《关于规范消费金融业务的通知》《个人信用管理办法》等政策文件,加强对过度授信、诱导性营销的监管,为年轻人筑起"防火墙"。
2025年初,多家商业银行对年轻客户的信用额度进行了调整。中国工商银行宣布将35岁以下客户的信用卡额度与收入挂钩,最高不超过年收入的6倍。招商银行、平安银行等也推出了类似措施。这些政策旨在从源头上控制年轻人过度负债风险。
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也在加强。中国人民银行2024年12月发布的《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》明确要求,支付宝、微信支付等平台不得过度营销信贷产品,不得向学生群体提供超前消费类贷款。据央行披露,2024年全年共处罚违规互联网金融平台87家,罚款总额达3.2亿元。
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也有助于减轻年轻人债务负担。住建部等多部门2024年联合发布的《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》明确提出"房住不炒"定位,并采取了降低首付比例、下调房贷利率等措施,有望缓解购房压力。
降低杠杆并非一朝一夕之事,需要个人努力与政策引导共同作用。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在2025年初召开的"中国家庭资产负债管理研讨会"上指出:"健康的家庭财务状况是国民经济稳定的基础。引导年轻人理性负债、科学理财,既是当前金融风险防控的需要,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期投资。"
对年轻人而言,应该清醒认识到,过度负债不仅影响当下生活质量,更会限制未来发展空间。高昂的月供压力可能导致职业选择受限,创新创业动力不足,甚至影响婚育决策和健康状况。
央行此次警告,更像是一记及时的"预防针",提醒上亿年轻人重新审视自己的财务状况,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保持清醒。真正的财务自由,不是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,而是通过理性规划和持续积累,让资产增长跑赢负债增长。
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廖理在最新著作《家庭资产配置与财富管理》中写道:"对年轻人而言,最宝贵的资产不是房子和车子,而是时间和能力。过度负债会透支这两种最珍贵的资源,得不偿失。"这一观点值得每位年轻人深思。
你目前的债务状况如何?有没有感受到债务压力?对于如何合理管理个人负债,你有什么好的经验或建议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和故事。